成都市公安局开展“净网2019”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2019-10-08 15:25:12来源:百姓生活网
百姓生活网讯(记者 许世新) 本网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获悉,今年以来,成都市公安局认真贯彻公安部“净网2019”专项行动部署要求,强力推进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网络安全执法、清理整治网络谣言等工作,侦破了一大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攻击破坏、电信诈骗等类型案件,发现网站(系统)漏洞数量352件,对其中198件下发限期整改,检查APP企业307家,完成公安部督导APP企业473家,其中限期整改21家,打击处置违法网民80余人次,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改善了网络生态,有力确保了网络空间清朗有序。
一、重拳出手打击网络犯罪
案例一
该市一大型外资代工厂,员工流动性很大,每天都有很多前来应聘岗位的人员。某日小王前往该工厂的劳务部门填写了相关应聘信息后,在离开之际又被几名声称为工厂员工的人员叫住,让其手持身份证进行拍照,当时小王也没有在意拍了照后便离开了,后来工厂方发现了该情况随即便报了警,通过公安机关的深入调查,发现是有人冒充工厂员工非法对前来应聘的人员采集个人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出售给他人获利,截止被抓获时,已经非法获取了6000余名招工人员的个人信息。经过进一步侦查,发现在省外有人通过购买这些信息办理电话“黑卡”,为诈骗等犯罪活动提供便利。经过缜密安排,我市公安机关将参与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马某、朱某,以及办理电话“黑卡”的孙某、李某抓获归案,现四人已被检察院批准逮捕。
民警提示
《刑法修正案(九)》将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修改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引发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下游犯罪,已经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该市公安机关大力推行“追源头、摧平台、断链条、打生态”的工作思路,精准发力,从源头上打击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案件,全链条打击相关犯罪产业链,治理网络安全生态,有效遏制各类违法犯罪发生。在此民警提示:一是不向来源不明的人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二是不要在来历不明的网站登录自己个人信息;三是旧手机如果要出售一定要使用专业软件等手段彻底清除手机数据;四是快递包裹单一定要将信息处理,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案例二
今年2月,该市公安机关在侦办一起网络赌博案中,发现某科技有限公司具有利用其开发的数个APP聚众赌博的重大嫌疑,且涉案人员众多。市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对该案开展深度打击。通过一个多月的缜密侦查,线索挖掘,最终确定了一个以夏某、陈某和尹某为首的涉赌犯罪团伙,涉案资金1000余万。3月20日,专案组分赴成都、宜宾、德阳、达州等地,开展历时半个多月的统一抓捕工作,全案共计抓获嫌疑人50余人,刑拘43人,查获涉案手机及电脑70余台,收缴赌资41万。
民警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开设赌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此民警提示,建群拉人参与赌博均涉嫌违法,组织赌博、为赌博提供条件或抽头渔利则涉嫌犯罪。利用微信、QQ赌博,一样属于赌博行为,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按赌博罪、开设赌场罪追究刑事责任。要警惕新型网络赌博方式,一旦发现被拉入类似赌博群或群内存在类似赌博行为,务必向公安机关举报。
案例三
2019年7月初,该市公安机关经过近一个月的缜密侦查,成功打掉一个网上进行非法资金支付结算的犯罪团伙,专案组兵分多路分别在四川成都、福建福州、河北石家庄等地抓获犯罪嫌疑人12人,刑事拘留12人,查清涉案资金9千余万元。该团伙以犯罪嫌疑人陈某、贺某为技术核心,开发程序对接国内某知名电商平台,结合利用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资金支付聚合,从中收取手续费。该团伙作案手法新颖且隐蔽,同时有整套的风险处理机制,虚构的交易不易被电商平台发现,从而保障了资金流转的顺畅和高效。专案组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团伙在境内外提供非法资金结算,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民警提示
网络违法犯罪分子为了逃避监管,在对犯罪活动涉案资金的处理过程中,通过非法支付渠道进行资金结算。个别知名电商平台被非法支付平台利用,成为非法结算的重要环节和通道。少数公民因法律意识淡漠,向犯罪分子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卡等供其使用,沦为帮凶,自身也触犯了法律。电商平台一定要落实法律责任,履行社会责任,防止被人利用,公民也需要增强法律意识,不要提供自身证件、银行卡、电话卡等供他人非法使用。
二、开展网络安全大检查
案例一
今年3月,公安机关在在日常网上巡查中发现,某公司因未落实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未履行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导致其网站被黑客攻击,导致主页被篡改,公安机关启动“一案双查”机制,依法对其作出停机整顿的行政处罚。
案例二
2019年5月,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发现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款APP产品,存在超范围采集用户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经现场检查,发现该APP在获取读取手机状态和身份、发现已知帐户、拦截外拨电话、开机时自动启动四项权限中存在超范围采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对此,公安机关依法对其给予行政警告处罚。
民警提示
《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警、企、民紧密携手,才能共建平安、稳定、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同时,警方也提醒广大网络运营者,切实承担起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履行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违法有害信息处置、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义务。
三、净化网络空间清理网络谣言
案例一
2019年7月22日,网安部门在工作中发现,网民宋某某在微信群内传播“××高校20多名学生患艾滋病”的不实信息,并且被二次传播至其他微信群。经调查,该信息为谣言,现已造成不良影响,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在公开平台进行辟谣,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之规定,对宋某某进行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案例二
2019年3月2日,成都市公安局对在网络上虚构事实,编造并散布“××小区因停电导致一女孩心脏病发救治不及时死亡”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本地某大V(粉丝:17万)运营负责人张某某(女,24岁,本市人)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处罚,该微博连续4天发声“微博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内容不确切,博主两行泪”“眼见都不一定为实,何况还是耳听”“传谣一时爽、却把法规忘、前脚四处嚷、后脚泪难藏” 。
民警提示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对给予涉嫌传播网络谣言的违法行为人将给予拘留、罚款、警告等处罚;对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将根据《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希望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切实履行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广大网民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共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